“滞后高粱研究至少二十年”,被低估的酒用小麦加速追赶

2025-05-18 行业资讯 万阅读 投稿:本站作者

“滞后高粱研究至少二十年”,被低估的酒用小麦加速追赶

作为酱酒的制曲和酿酒主粮,小麦和高粱用量比例通常是2.6:2.4(“五斤粮食一斤酒”,每酿造一斤酒,就需要小麦2.6斤)。在酿造中,小麦既承担“产香”角色,也发挥“产酒”作用。

然而,在酱酒的原料叙事中,高粱保持着极高的曝光度,小麦作为制曲与酿酒的双重原料,其战略价值则长期被低估。这一矛盾也反映在酱酒原料研究的结构性失衡。

仁怀市红缨子高粱协会名誉会长、总顾问涂佑能向云酒头条表示:“酱酒用小麦的整体研究滞后于高粱。”酱酒产业对专用小麦的系统研究近几年才出现,主要以头部企业为主。

随着头部酒企的深度介入,以及小麦产区和行业组织的推动,酒用小麦迎来新的篇章。

近日,酱香型酒用原料品质提升座谈会在仁怀召开。这场由仁怀市红缨子高粱协会、仁怀市酒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会议,不仅首次系统梳理酒用小麦的科研进展与产业瓶颈,更以详实的数据和前瞻性观点,为酒用小麦研究按下加速键。

滞后的酒用小麦

上世纪80年代以来,水稻、玉米、小麦等作物不断实现良种化和增产,高粱的育种方向也从原先以食用为主转向酒用为主。

作为茅台、郎酒等众多名酒专用原粮的高粱品种,如红缨子、郎糯红19等品种选育工作,都在这一时期起步。近四十年来,酱酒围绕高粱构建了完整的原料体系。

今年,酱酒用高粱科研迎来重大突破。茅台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成果中,首项成果为构建酒用高粱端粒到端粒(T2T)全基因组物理图谱,这项突破性研究实现高粱基因组从头到尾的“高清解码”。

这项突破意味着高粱基因组研究步入新阶段,为酒用高粱生物育种提供重要科技支撑。相比之下,小麦研究直到2011年茅台启动“北上寻麦”计划才真正起步。

2011年开始,茅台酒厂前往河南寻找更适合制曲的小麦。直到2018年,茅台与河南省小麦研究所和河南省农业大学建立合作,提出培育专用的曲用小麦品种。

茅台介入后,小麦领域才真正开始进行酿酒专用小麦的育种工作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北忠认为:“大家对绿色原粮的基地都很重视,但对小麦这块并未得到充分重视。”

2022年,河南省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殷贵鸿在接受好酒地理局采访时表示,关于酿酒小麦的研究其实才刚刚起步,多数酒厂还未基于自身制曲工艺提出品种需求,小麦制曲的奥秘也才揭开冰山一角。

座谈会上,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党委委员、副所长王伟分析,小麦制曲试验因需大量原料(单窖池需10吨以上)而难以推进,繁种压力大且缺乏小规模模拟方法,阻碍了育种研究。

多重现实制约曾长期阻碍酒用小麦研究:酒企理念分歧、政策支持不足、技术瓶颈难破、专业人才匮乏,导致相关科研进展缓慢。

然而,随着酒企对原料品质的精细化需求升级,培育适配酿酒工艺的专用小麦品种已成为行业共识。从制曲试验到风味解析,从田间育种到车间标准,酒用小麦正从幕后配角转向品质竞争的核心赛道,其战略价值在酱酒产业升级浪潮中愈发凸显。

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突破

在本次座谈会上,与会企业、专家带来大量的研究理论和成果,议题涵盖原料品种选育、种植技术优化、质量标准制定等环节,并从酒用小麦的栽培、制曲、加工等角度提出技术解决方案。

“(酒用小麦研究)滞后高粱研究至少二十年”,有业内人士坦言,高粱科研从普遍关注到成熟用了二三十年,但小麦不过几年时间,就已有大量品种和理论基础,这充分说明酒业品质科研在加速推进。小麦研究的深入,也意味着白酒品质科研更全面、白酒品质竞争更细化。

云酒头条梳理发现,近年来,政府部门、头部酒企、科研机构、小麦产区都在密集联动,形成酒用小麦研究的强势能。

在酒企端,茅台、郎酒、国台等头部企业正与科研机构共建“从田间到车间”的全链条优化体系。例如,郎酒股份总经理汪博炜率郎酒品质研究院走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,拉开郎酒酿酒专用小麦科研序幕;国台在河南周口、平顶山、南阳、信阳等地甄选酿酒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,制定国台制曲原料小麦的标准体系。

在科研端,河南农科院雷振生团队筛选出12个满足酿酒指标的小麦品种,其中“黔麦18”“贵农31”因糖化力突出被茅台列为基地推荐品种;茅台红缨子公司提出,未来将系统构建酒用小麦的繁育、种植、推广机制,为茅台和更多酒企提供稳定可靠的酿造用粮保障。

此外,贵州大学和珍酒牵头的“酱香大曲专用小麦品质标准化”项目,聚焦生态区划、微生物菌群与制曲风味关联机制,计划2025年完成标准制定。

在产区端,部分小麦主产区科学选定优势区域发展酒用粮基地,主攻酒用小麦。例如,河南信阳成立的“中国酒用小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”,推动弱筋小麦产业集群建设。

5月16日,中国弱筋小麦2025酒粮产业发展论坛在新蔡县举行。茅台红缨子公司与河南麦佳集团代表签署《种业合作协议》;贵州怀本酒业有限公司与河南麦佳集团代表签署《5万吨郑麦113酒粮合作协议》。

粱麦协同,酱酒品质再进阶

国台酒业质量总监周涛表示,当下,酱酒产业正蓬勃发展,但在酒用原料方面,面临着诸多挑战。“就拿原料标准来说,虽然现有国标,但实际应用到酱酒产业时,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。”

因此,尽快制定符合酱酒产业实际情况的小麦标准和指标体系迫在眉睫。

有观点认为,未来十年,酒用小麦研究需攻克三大难题:一是制定量化标准,明确淀粉、蛋白质等关键指标;二是突破育种瓶颈,开发抗病、耐高温的专用品种;三是政策倾斜,地方政府需将小麦纳入白酒战略规划,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。

为让更多酱酒企业实现专用小麦自由,仁怀市红缨子高粱协会和仁怀市酒业协会未来将联动开展相关活动,助力酱酒品质升级。

涂佑能向云酒头条透露,协会未来将重点搭建行业交流平台,通过整合全国小麦专家团队资源,协同开展品种选育攻关,优先培育兼具优质、高产和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。

他强调,品种选育需围绕三大核心目标:一是提升品质,确保小麦符合酿酒专用需求,同时严格把控食品安全指标(如农药残留);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种植成本,通过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帮助农户增收,同时为酒厂提供规模化、高性价比的原料供应;三是推动种植基地绿色化、有机化转型,整合标准化种植基地与种业公司资源,构建从育种、繁殖到推广的一体化产业链。

此外,协会将深化与酒企的定向合作,建立透明可靠的原料供应体系,保障酒厂采购到货真价实的小麦原料。

为落实上述规划,协会计划每年组织一次酱酒原料品质提升论坛,成立专项技术攻关小组,并持续邀请权威专家参与指导,通过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最终实现酒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。

此次座谈会的召开,不仅是行业对小麦价值的系统性重构——从“基础原料”到“品质基因”的认知跃迁,更以科研协同与标准共建为支点,为酱酒竞争开辟一条“从田间育种到车间酿造”的纵深化赛道。

在云酒头条看来,这场围绕小麦的原料觉醒,正为酱酒品质升级注入关键推力。随着风味竞争从高粱单极转向“粱麦协同”,工艺精进与原料革命的共振效应或将重塑行业格局。

声明:白酒社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mayi@126.com
白酒社
酒柜网
白酒社